畬族實(shí)行一夫一妻制,同姓不婚。畬族婚禮別具情趣,屆期新郎由岳家親迎,岳家款以飯就餐時(shí),餐桌上不陳一物,必俟新郎一一指名歌之,如:要筷子則唱《筷歌》,要酒則唱《酒歌》,司廚也要以歌相和,其物應(yīng)聲而出,席畢新郎還需把餐桌上的東西一件件唱回去。
在畬族民間,除通常的嫁女之外,還有男嫁女方的婚俗。男嫁女方有兩種:入贅到未婚女子家的叫“做女婿”;入贅給寡婦的叫“上門”。無兒子的家庭多行招贅,但不少有兒子的家庭也讓兒子去入贅,而讓女兒中留“招兒子”(即招女婿)。一般入贅者的子女要隨母姓,也有兩個(gè)兒子分別隨父母姓的。若夫妻雙方都是獨(dú)生子女,就得“做兩頭家”,即新婚頭幾年兩邊的家都要照顧,居無定處。幾年之后,才能確定在夫妻娘家中經(jīng)濟(jì)條件較好的一方落戶。
婚前有說親和定親兩個(gè)階段,禮儀講究頗多。娶親時(shí),男方派出由新郎的叔伯、善歌的“赤郎”、作為伴郎的“接姑”、廚子和能說會(huì)道的“赤郎子”組成迎親隊(duì)伍,由媒人帶領(lǐng)于婚禮兩天前趕到女家,鳴鞭炮叫開門,送上禮品,行“脫鞋禮”(脫掉草鞋,洗腳,穿上新布鞋),雙方歌手對歌歡宴,新娘在席間敬酒,并接受賓客與長輩贈(zèng)送的紅包,謂之“討百家銀”。當(dāng)晚的歌宴要通宵達(dá)旦,男方的歌手若唱答不上女方歌手的問題,臉上要被抹鍋底灰,引得哄堂大笑。第二天,在女家行“請祖公”禮,即向祖宗牌位報(bào)告婚事,請求保佑。爾后,新娘的母親把嫁妝擺在床上,母女坐在床旁哭得難舍難分,叫做“哭嫁妝”。第三天是正式婚禮,新娘依夫家遠(yuǎn)近決定上轎啟程的時(shí)間,原則是天亮前要趕到新郎家。途中新娘不得回頭,以保證婚后白頭到老。到新郎家大門外,新娘要張傘通過不斷接替鋪在前面的紅布袋,象征著傳宗接代。在通往中堂的路上,夫家的親友要撒生花生,預(yù)祝多生貴子。在中堂拜祖宗時(shí),新郎始與新娘見面。婚后第三天,新郎陪新娘回娘家行回門禮。住兩夜或四夜再回夫家。直至今日,這一古老的規(guī)矩在畬鄉(xiāng)仍在沿襲?! ?/p>
畬族婚禮別具情趣,屆期新郎由岳家親迎,岳家款以飯。就餐時(shí),餐桌上不陳一物,必俟新郎一一指名歌之,如:要筷子則唱《筷歌》,要酒則唱《酒歌》,司廚也要以歌相和,其物應(yīng)聲而出,席畢新郎還需把餐桌上的東西一件件唱回去。
有客人到門,都要先敬茶,一般要喝兩道。有一種說法:“喝一碗茶是無情茶?!边€有說法:“一碗苦,兩碗補(bǔ),三碗洗洗嘴?!笨腿酥灰舆^主人的茶,就必須喝第二碗。如果客人口很渴,可以事先說明,直至喝滿意為止。若是來者是女客,主人還要擺上瓜子、花生、炒豆、干菜等零食。
畬族的酒多以白酒和自家釀制的糯米酒為主。景寧山區(qū)還有一種綠曲酒。白酒有明燒和暗燒兩種。